返回

反清:从金田起义开始

首页
日/夜
全屏
字体:
A+
A
A-
第23章 李奕:就问英国人麻不麻?(6K)(2 / 3)
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

然后,沙俄便借着这次斡旋的机会,骗着满清签订了《瑷珲条约》《北京条约》《勘分西北界约记》等不平等条约,搞走了中国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。

直接便为亚历山大二世赢得了推动改革的政治威望和资金。

可是,现在的情况却是沙俄有求于大唐,别说爆大唐的金币了,不被大唐爆就不错了。

在这种情况下,哥尔查科夫也不知道沙俄能从什么地方得到足够的改革资金。

想着这些,哥尔查科夫忍不住叹了一口气。

“哎,国事艰难啊!”

就在这时候,一名侍从大步跑着来到哥尔查科夫面前道。

“大使阁下,唐国京城来消息了,唐国皇帝下令允许我们的使团入京。”

哥尔查科夫闻言,忍不住一拍手道。

“好!”

“快,我们这就回住所,收拾一下,准备尽快出发,赶往唐国京城。”

哥尔查科夫还不知道印度爆发大规模反英起义的事情,在他看来,如今沙俄在克里米亚那边支持的颇为费劲。

英法的攻势越来越猛烈,沙俄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坚持不住。

他必须得尽快把大唐拉下水,获得大唐的支持才行!

……

第二日,天色刚亮。

哥尔查科夫便从住所出发,准备带队动身向关内赶去。

但他还没来得及出门,便被告知需要等一等。

漠北的车臣汗,札萨克图汗,土谢图汗,三英诺颜汗等也要进京觐见,大唐这边准备让他们一起同行。

哥尔查科夫闻言,没有任何的犹豫当场就答应了下来。

因为在他看来,这其实是一个好事,他可以趁机从几个大汗口中套些消息或者情报。

没必要去拒绝!

只是,当前来通知他的唐军士卒离开后,哥尔查科夫这才陷入了深思之中。

漠北诸部的大汗都要入京去觐见唐国皇帝,这岂不是说明,大唐对漠北已经完成控制了吗?

如此一来的话,沙俄再想要东扩,可就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。

想着这些,哥尔查科夫忍不住叹了一口气,表情相当凝重。

很快,哥尔查科夫没等多长时间,便有人赶来告知他可以准备动身了。

旋即,哥尔查科夫便带着队伍,出了库伦,于车臣汗等人一起,往京城方向赶去。

队伍从库伦出发,一路南下。

刚开始行在漠北时,四周是肉眼可见的荒凉。

但是,当使团抵达漠南之后,四周的荒凉却是变了。

枯黄的土地,开始变成翠绿。

绿色的青草覆盖大地,空气中满是清新。

路过湖泊和溪流时,经常可以见到成群的牛羊,经常可见牧民喊着号子唱着歌纵马掠过。

和荒凉破败,人口稀少的漠北比起来,整个漠南繁华了不止一个度。

其实吧,这些牧民刚开始还对大唐的统治有些疑虑,生怕汉人皇帝会针对他们这些蒙古人。

但随着时间流逝,他们也就发现了,大唐和大清其实没什么区别。

草原上的日子依旧是该怎么过就怎么过!

大唐没加税,没征兵,只是头顶的官老爷换了一批,其余一切照旧。

大概该放牧放牧,该修庙修庙,甚至大唐和满清一样,也在帮他们修庙。

牧民的利益没有被损害,王公贵族在投降大唐后还得了一笔赏赐,算是捞了些好处。

唯一的不同,也就是清字旗换成了唐字旗。

自然,草原也就安定下来了!

在经过漠南之后,使团很快便抵达了长城沿线。

看着前方那道蜿蜒万里,将长城内外分割成两个世界的巨大城墙,哥尔查科夫眼睛里闪过一抹难以掩饰的震惊。

“这……这堵城墙究竟有多长?”

“实在是太壮观了!”

一旁的车臣汗见此,笑呵呵的说道。

“长城有多长?”

“具体我们也不知道,但万里总是有的,要不然怎么叫万里长城呢?”

说罢这些之后,车臣汗又继续说道。

“这万里长城,当年可是汉人为了防御我等蒙古人的祖先而修的……”

在说这话的时候,车臣汗一脸的骄傲和嘚瑟,为自己祖先的强大而感到荣耀。

哥尔查科夫闻言,笑着说道。

“成吉思汗的威名不光是响彻东方。”

“在西方,他也是一等一的伟大君王,是一位无与伦比的统治者!”

一旁的札萨克图汉也是说道。

“那是当然,成吉思汗可是我们蒙古人最令人敬仰的祖先!”

这段时间同行下来,哥尔查科夫和车臣汗等人已经混的很熟了。

身为目前沙俄最好的外交家,当哥尔查科夫想要和一个人搞好关系的时候,其实非常简单。

以他的情商,很容易就能拉进与人之间的距离。

嗯,成吉思汗就是蒙古人的骄傲。

想和蒙古人打好关系,聊成吉思汗肯定没错。

当然,如果你要和蒙古人聊忽必烈,那就是另一回事了。

作为首位带着汉军打进自己老家,还把老家给屠了,设立宣慰司的蒙古皇帝(汉人大汗),忽必烈在蒙古人中的风评,大概并不比汉人这边的吴三桂,秦桧之流强多少。

而在和几个大汗打好关系之后,哥尔恰科夫也是了解到了漠北究竟发生了什么。

据他所知,如今的漠北是真的被唐军给打服了。

否则的话,几位大汗也不至于直接投了。

不过,这更能说明唐军的战斗力够强。

很快,使团便从张家口入关,而后沿着官道,一路往京师行去。

在进入关内后,哥尔查科夫发现,大唐的关内和关外简直就是两个世界。

官道两侧,密密麻麻的分布着一座座村庄。

村庄中人流密集,农人在农田中忙碌,农田中是郁郁葱葱的农作物。

绿色的麦苗随风摇动,让人挪不开眼神。

虽然这些农人大多穿着破烂,面黄肌瘦,但他们的脸上却满是希望。

因为,大唐在拿下地方之后,便在地方上组织了分田,农人所种的地都是属于他们自己的。

并且,大唐还对税务进行了改革,轻徭薄赋,与民休息。

所以,即便现在劳作起来很累,但农人心中依旧充满希望。

他们相信在皇帝的英明领导下,自己的生活一定会越过越好!

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