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酉阳杂俎

首页
日/夜
全屏
字体:
A+
A
A-
卷十八·广动植之三(2 / 3)
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

木五香:根栴檀,节沉香,花鸡舌,叶藿,胶薰陆。

椒,可以来水银。茱萸气好上,椒气好下。

构,幹田久废,必生构。叶有办曰楮,五曰构。

黄杨木,性难长,世重黄杨以无火。或曰以水试之,沉则无火。取此木必以阴晦,夜无一星则伐之,为枕不裂。

蒲萄,俗言蒲萄蔓好引于西南。庾信谓魏使尉瑾曰:我在邺,遂大得蒲萄,奇有滋味。陈昭曰:作何形状?徐君房曰:有类软枣。信曰:君殊不体物,可得言似生荔枝。魏肇师曰:魏武有言,末夏涉秋,尚有余暑。酒醉宿醒,掩露而食。甘而不饴,酸而不酢。道之固以流味称奇,况亲食之者。瑾曰:此物实出于大宛,张骞所致。有黄、白、黑三种,成熟之时,子实逼侧,星编珠聚,西域多酿以为酒,每来岁贡。在汉西京,似亦不少。杜陵田五十亩,中有蒲萄百树。今在京兆,非直止禁林也。信曰:乃园种户植,接荫连架。昭曰:其味何如橘柚?信曰:津液奇胜,芬芳减之。瑾曰:金衣素裹,见苞作贡。向齿自消,良应不及。

贝丘之南有蒲萄谷,谷中蒲萄,可就其所食之,或有取归者即失道,世言王母蒲萄也。天宝中,沙门昙霄因游诸岳,至此谷,得蒲萄食之。又见枯蔓堪为杖,大如指,五尺余,持还本寺植之遂活。长高数仞,荫地幅员十丈,仰观若帷盖焉。其房实磊落,紫莹如坠,时人号为草龙珠帐。

凌霄花中露水,损人目。

松桢,即钟藤也。叶大,晋安人以为盘。

侯骚,蔓生,子如鸡卵,既甘且冷,轻身消酒。《广志》言,因王太仆所献。

蠡荠,子如弹丸,魏武帝常啖之。

酒杯藤,大如臂,花坚可酌酒,实大如指,食之消酒。

白柰,出凉州野猪泽,大如兔头。

菩提树,出摩伽陀国,在摩诃菩提寺,盖释迦如来成道时树,一名思惟树。茎干黄白,枝叶青翠,经冬不凋。至佛入灭日,变色凋落,过已还生。至此日,国王人民大作佛事,收叶而归,以为瑞也。树高四百尺,已下有银塔周回绕之。彼国人四时常焚香散花,绕树作礼。唐贞观中,频遣使往,于寺设供并施袈裟。至显庆五年,于寺立碑以纪圣德。此树梵名有二,一曰宾橃梨(一曰梨娑)力叉,二曰阿湿曷他婆(一曰娑)力叉。《西域记》谓之卑钵罗,以佛于其下成道,即以道为称,故号菩提。婆(一曰娑)力叉,汉翻为树。昔中天无忧王剪伐之,令事火婆罗门积薪焚焉。炽焰中忽生两树,无忧王因忏悔,号灰菩提树,遂周以石垣。至赏设迦至(一曰王)复掘之,至泉,其根不绝。坑火焚之,溉以甘蔗汁,欲其焦烂。后摩竭陀国满曹王,无忧之曾孙也,乃以千牛乳浇之,信宿,树生故旧。更增石垣,高二丈四尺。玄奘至西域,见树出垣上二丈余。

贝多,出摩伽陀国,长六七丈,经冬不凋。此树有三种,一者多罗娑(一曰婆)力叉贝多,二者多梨婆(一曰婆)力叉贝多,三者部婆(一曰娑)力叉多罗梨(一曰多梨贝多)。并书其叶,部闍一色取其皮书之。贝多是梵语,汉翻为叶。贝多婆(一曰娑)力叉者,汉言叶树也。西域经书用此三种皮叶,若能保护,亦得五六百年。

《嵩山记》称嵩高等中有思惟树,即贝多也。

释氏有贝多树下《思惟经》,顾徽《广州记》称贝多叶似枇杷,并谬。

交趾近出贝多枝,弹材中第一。

龙脑香树,出婆利国,婆利呼为固不婆律。亦出波斯国。树高八九丈,大可六七围,叶圆而背白,无花实。其树有肥有瘦,瘦者有婆律膏香,一曰瘦者出龙脑香,肥者出婆律膏也。在木心中,断其树劈取之。膏于树端流出,斫树作坎而承之。入药用,别有法。

安息香树,出波斯国,波斯呼为辟邪。树长三丈,皮色黄黑,叶有四角,经寒不凋。二月开花,黄色,花心微碧,不结实。刻其树皮,其胶如饴,名安息香。六七月坚凝,乃取之。烧通神明,辟众恶。

无石子,出波斯国,波斯呼为摩贼。树长六七丈,围八九尺,叶似桃叶而长。三月开花,白色,花心微红。子圆如弹丸,初青,熟乃黄白。虫食成孔者正熟,皮无孔者入药用。其树一年生无石子。一年生跋屡子,大如指,长三寸,上有壳,中仁如栗黄,可啖。

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